简体字、繁体字,消除错别字


简体字、繁体字,消除错别字

近些时,关于是否“恢复繁体字”的争论颇为激烈。现在的学术环境宽松多了,表达相对自由,不再一概“不争论”,有分歧争论一番,让人辨析,增长见识,是一件好事。

说到简体字、繁体字,使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来。

不久前,我到银行取款,出纳小姐递过存根单据让我签字,我随手签上“程守義”。但小姐把单据瞄了一眼立马退给我,说“请您写正确”。我说“没错!”她说“最后一个字错了。”我恍然大悟,这孩子不识繁体字,我笑着重签,把“義”改写成“义”了事。

事后我觉得,有两个问题两个不容小视。

一是许多年轻人不认得繁体字,把繁体字当做错别字,平添了沟通的障碍和误会。繁体字承载着历史的文化记忆,现在可以不用它,但不可以不认识。国家只是推广简体字,并没有废除繁体字。从某种意义讲,不认识繁体字是一种语文缺憾。繁体字是海外侨胞联系大中华的情丝。香港回归十多年了,仍然沿用繁体字,台湾也是使用繁体字,事实上存在“一国两字”。现在年轻人看“凤凰卫视”的字幕一知半解,不识繁体字,如何读通港台的文章和资讯?

二是推广简化字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有的字简化得确实不当。因此,有人喜欢选用部分繁体字,也在情理之中。中文字是讲内涵精意和形体美感的,而有的简体字就“简”掉了精意和美感。如简化的“义”字,一“点”一“叉”,怎么看怎么写都别扭。故此,我的名字在别人书写或公文印刷(包括身份证)时是写“义”的,而我在签名时都是写“義”。这不是“信而好古”,而是追求独具一格的个性美,体现“義”字的理念和风骨。就像有人署名把“泽”写成“澤”一样,大概也源于同样的理由和情趣。

我以为,无论是写简体字,还是写繁体字,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时下让人揪心的,是泛滥成灾的错别字。

那些开餐馆、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他们信手“才(菜)单”、“罗(萝)卜”、“九(韭)菜”、“卜(荸)齐(荠)”等,已见怪不怪。我的学生在文章中把“辩论”写成“辨论”、分不清“品位”与“品味”、“创新型”写成“创新性”等,也暂时没有什么不良社会影响。可某些高官显贵的“得意之作”,实在让人目不忍睹,有切肤之痛。

我曾多次到某滨江城市,市里有座横跨长江的大桥由某领导题名,“YC長江大橋”六个大字赫然高悬半空。不过,那“大橋”两个字笔画混淆,看上去更像“火鍋”,据说凡到此的路人游客,无不随口“長江火鍋”,然后捧腹大笑。当然,严格讲,这算不了错别字,至多只是“书法”不规范。不过看过说过笑过之后,谁的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滋味。

三年前我到广东考察,在广州参观一家科技企业。这家企业为了显摆领导对企业的重视和关爱,特地把某高级首长两个字的“题词”投影在大屏幕上,晶莹闪亮中那个“创”字既显目又扎眼:“创”字错了,左偏旁的“仓”写成了“仑”!我忍不住悄悄地告诉陪同参观的“老总”,他只是不置可否地笑而不答。我思忖,这“墨宝”肯定不是第一次公开展示,此前该有多少人来“大开眼界”,是不是没人看出来?为什么不做点技术处理或改正呢!

当然,人是人,不是神,谁都可能有吃不准或笔误的时候。只是,现在许多大人物都有“到此一游”的嗜好,他们的题词、题字是“墨宝”,不同于学生的作业和商贩的涂鸦,而是要作为纪念、景观、广告之类“流芳百世”的。因此,他们写什么、怎么写?是简体、是繁体?都应当书写规范,不要自以为是,弄巧成拙,贻笑大方!现在错别字大行其道,是不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我要说,繁体字、简体字,都是规范的汉字。而消除错别字,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