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走近董寿平》背后的故事


洪洞:《走近董寿平》背后的故事

2019-11-06 09:19: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http://www.lfxww.com/hongtong/2619358.html

https://www.sohu.com/a/408824882_369705

  临汾新闻网讯 董爱民写董寿平酝酿了很长时间。

  多年在洪洞文化圈内浸润,无论在家乡还是京城、省城等地,“董寿平”这个名字他听的太多了。董寿平享誉中外,是当代洪洞无出其右的书画翘楚,日本、韩国等外国人谈起来都充满敬仰,视其作品为无价之宝。国家级的书画大师们提起董寿平也是称颂不已。虽然妇孺老少谈起董寿平来都能讲个子丑寅卯,但系统完整、全面深入,从历史背景、家族渊源、人生及创作经历等方面介绍董寿平的书少之又少,更别说从心路历程、人生执念、创作理念等方面深入探讨、细微剖析董老的作品了。

  作为洪洞文化界名人,又为同一姓氏,董爱民深感不安,在朋友们的支持鼓励下,他下定决心,计划以家乡人的身份写一部有关董寿平的文学作品。说干就干,董爱民翻开自己的资料库,把有关董寿平的资料一一翻检出来,又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制定了详细的创作计划,细致描摹了董寿平家的族系图谱,归纳了他的大事年表,理清了他的人生轨迹。尤其是董寿平身边的各类人物,正是他们构成了一个环绕董寿平的人脉圈,这也成了董爱民后来成书的一个主要内容。前前后后,大概有五年左右的准备工作,随后,董爱民开始了艰苦的写作。他把自己关在西环路转角处的工作室里,关闭了手机,几乎谢绝了一切社会活动,趴在电脑前躬耕。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写名人传记更难,因为它容不得半点虚假,有时为了弄清一个细节,董爱民要查几个小时的资料。就这样,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众人的企盼中,这部作品终于杀青。杀青后,董爱民又集思广益,反复校对,几易其稿,并在版式、编排、插图等方面与编辑反复斟酌,多次修正。又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走近董寿平》这部文化气息浓郁的大作才终于问世。

  一遍遍细读此书,一次次掩卷沉思,其中博大深奥的思想令人心魂震撼;幽深精妙的艺术构思令人玩味不已;清新隽永的语言令人沉醉不能自拔;古朴典雅的插图令人陡生爱慕。我私自认为这部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历史的厚重感。作者把人物放在清末至改革开放后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家族的盛衰、个人命运的浮沉、新旧思想的转换蜕变等贴切翔实。如果不是生长在洪赵大地上,如果没有亲临董家旧宅白石杜戍“永乐堡”,见证那昔日繁华与断碑残碣,很难涌起写董家的沧桑巨变。许多主人公本人不能全面了解或不愿对人提及的历史,董爱民发幽探微,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这是白石董家之幸,也是洪洞历史之幸。

  二、艺术的精妙感。倾几十年写作之功力,董爱民在这部作品艺术价值的追求上下了一番功夫。在全书线索的设置上,他采用明暗交替之法,明线是董寿平的生活轨迹及不同时期围绕在他身边的人;暗线是董寿平思想情感的变迁升华。在暗线设置上,董爱民巧妙借鉴了西方意识主义思维,用一只有形的“蛾”来表现董寿平无形的思想情感,白蛾翩翩,时来时去,时飞时落,董老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也就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是全书最精妙的一个设计。在语言方面,董爱民驾驭纯熟,多用短句,深刻而又凝炼。在详略取舍上,许多敏感而又不得不提及的人和事,董爱民都处理得十分巧妙艺术。他那种举重若轻的运笔技法令人拍案叫绝。

  三、人物的凹凸感。《走近董寿平》在成书之前曾数易书名,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叫《董寿平的人脉圈》。董爱民就是希望用大师身边的一个个人来表现与映衬大师的风范。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王世英、贾题韬等名人要员,还是徒弟周师平、保姆小梅等皆具个性色彩。也许正是在这些人影响下才成就了一代大师,抑或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身边那些个人。还有一点就是书的版式。董老是世界级的大师、画坛巨擘,他的书画必然会被提及,书中精选了董老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使这部书达到了一种文图合一、富有艺术收藏价值的境界。

  总之,《走近董寿平》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挖不尽,掘不透,它必将会成为洪洞文化与文学的一座高山,成为董寿平生平艺术研究的宝库,令无数后来人敬仰。(张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