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上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头组织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厦门发展战略》),其中对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都作了系统谋划,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为民理念。30多年来,厦门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系列报道《“厦门发展战略”启示》今天(7月5日)播出第三集《把规划蓝图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夏日的鼓浪屿风光旖旎、琴声悠扬,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竞相打卡。
鼓浪屿是厦门的名片。和现在的海上花园、音乐之岛相比,30多年前,这里自然景观被挤占、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八卦楼是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有着百余年历史。
1986年的一天,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每走一步,老旧楼板就嘎吱作响,屋顶长期漏水遗留下一道道褐色霉迹”。城市发展不能破坏文化传承。习近平同志将鼓浪屿视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在他牵头组织制定的《厦门发展战略》中,专章阐述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提出“亟需有一个统管整体和全局的统一规划”。
这也开启了科学保护鼓浪屿的新篇章。在习近平同志领导和推动下,规划小组用了近一年时间,摸清了包括鼓浪屿在内的厦门风景名胜区的家底。八卦楼等50多幢历史建筑成为2017年鼓浪屿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关系人民福祉。特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习近平同志一直在思考,他指出,“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在编制《厦门发展战略》时,他将“生态环境问题”专章列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全国开了先河。
30多年前的筼筜湖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如何治理成为摆在厦门面前的一道发展课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厦门发展战略》提出,集中力量积极治理筼筜湖,使湖面变清,变城市内优美风景区。1988年3月,习近平同志还专题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会议,组建了治理领导小组,提出要连续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治理筼筜湖。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二十字方针”。
按照这个思路,厦门市先后完成了五期筼筜湖综合治理,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生态巨变。眼下,筼筜湖正在进行第六期综合治理。把规划蓝图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
《厦门发展战略》确定的六大战略目标中,直接关系民生的内容就占了一半。一张蓝图绘到底。厦门民生支出长期占公共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率先建立全面覆盖、城乡一体的医保和养老保障体系,率先构建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等社会治理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表明,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