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 - 首页 - 微博


这个中国人的计算能力堪称逆天,连美国人都说:“这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作弊器。”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于敏教授。
​​于敏的母校北京大学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北大的学生都很骄傲自大,北大教授们决定打压一下学生们这个不良风气,一场数学考试就此展开。
​​一般的学生只能得到二三十分,尖子生只能勉强够到及格线。这样的结果让北大教授们十分满意,可就在这时一位来自物理系的学生以满分成绩震惊了整个北京大学,他就是于敏。
​​​​电影《功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于敏在工作时突然听到一声异响,旁边的工作人员说是自己肚子饿叫了一声,但于敏却说不是。
​​于敏马上来到一台计算机前进行检查,他核对了一下计算机出来的计算单据,近一米长的演算单,于敏看了几秒就检查出中间出现了错误,立刻断定是计算机出现了错误。
​​这神乎其技的计算能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当年发生的真实事件。
​​而剧中这台机器的原型,是当年我国唯一一台计算能力达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这台机器放到现在,一台智能手机的运算能力都要比它强上十几甚至是几十万倍。
​​但就是这样一台计算机,当年95%的时间都要用来保证原子弹的计算,剩下的5%时间,才是于敏他们这些团队能够利用的,平时的计算都是靠算盘、计算尺或者演算纸。
​​当年美国权威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氚氚反应截面高达15巴。于敏团队当时研究的一项工程需要用到这个数据,可于敏看到这个数据以后立刻察觉不对劲。
​​同组的同事认为权威数据不会出错,直接套用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但于敏却认为这个数据存在错误,两人针对这一事件还展开过一场论战。
​​于敏利用一夜的时间对这个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最终得出的结论为,所有轻核反应的截面绝对不可能超过5巴。
​​同事们看到这个数据非常诧异,他们马上进行了数次重新推算,最终证明于敏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所有和于敏共事过的人都惊讶于敏的计算能力,有人评价“这是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个超级大脑。”
​​于敏从未出过国,而当时国内氢弹相关研究也是一片空白,所以于敏在带领团队进行氢弹研究时完全是独立自主。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敏带领团队首先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为氢弹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而之后“于敏构型”的问世更是震惊了整个世界,即便是现在,“于敏构型”依然是我国的机密技术。
​​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只用了2年八个月,“于敏构型”让我国的氢弹研究速度成为了世界第一。
​​于敏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抛弃原来的学科转而研究氢弹后不后悔,于敏教授当时这样说到:“他们绝不能让中国搞氢弹,并且派军舰带着核武器到我们近海来,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都可以抛掉,但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https://weibo.com/mygroups?gid=401961254042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