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节目错别字的社会后果和应对之策


浅谈电视节目错别字的社会后果和应对之策

在我们的电视荧屏上,无论是电视新闻节目、专题节目还是生活服务类节目、娱乐节目,经常会出现错别字现象。无论是节目制作人员打错的,还是主持人口播时说错的,这些别字现象通过公信力较强的电视媒体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其社会后果不容小觑。

一、电视媒体经常性出现错别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化,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纯解说到同期声再到音乐渲染,从现场录播到现场直播,包括声画、音乐、字幕在内的多样化元素,使得电视节目成为一个比较真实、内容一目了然但制作却相对复杂的新闻传播平台。也正因为电视节目制作的复杂性,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出现。除了技术上的误差,对于新闻节目来说,更多的错误来自于主持人读错字和编辑制作人员打错字。以湖北省十堰广播电视台的部分栏目为例,在笔者近些年参与的节目监审中,就经常性会发现别字现象。

这些别字,有主持人或外景记者在出镜中口播错误的,如:“逮捕”读成了“逮pu”,“千里迢迢”读成了“千里zhaozhao”, “堤坝”说成“ti坝”,“不溺水”读成了“不ruo水”,等等。这是播音员或外景记者在配音或出镜中完全读错。还有一些是发音音调错误,如“人才济济(挤挤)”说成“人才记记”,“尽(仅)快”说成“进快”,“浙(这)江”说成“哲江”,“坊(方)间”说成“房间”,“校(叫)对”说成“笑对”,等等。

也有些别字是后期编辑在串编过程中出现的。如:“严惩不贷”写成“严惩不怠”,“狙击手”写成“阻击手”,“竞争”写成“竟争”,“竟然”写成“竞然”,“赃款”写成“脏款”,“不像话”写成“不象话”,“锻炼”写成“锻练”等。还有一些记者和编辑“的”“得”“地”不分,三个字滥用。比如“他做得不错”写成“他做的不错”,“在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写成“在波澜壮阔地斗争中”。还有就是“在”和“再”不分,如此简单的字,却经常在节目中出现错误。

  二、电视媒体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电视节目错别字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有:部分采编制播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不够;记者、编辑写稿、编审不认真;还有就是节目监审制度不到位,惩罚力度不够等。

  首先是部分采编制播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普通话说不好,学习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地市级和县级电视媒体。这些电视台人员流动相对较大,工作人手经常出现空缺,对进人的要求不是太严格,“进入关”没把严,这也就出现文化素养不高的人员进入电视台工作,从而造成在具体工作中出现错字自身却发现不了的状况。

  其次是部分记者、编辑写稿、编审不认真。有少数记者总是在采访、写稿、再采访、再写稿的循环中,自己写了稿子不检查就上交编辑,而编辑总认为记者会为自己的稿件负责,所以没认真审看修改就交给下一个流程,而后期制作若责任心不强,或者能力有限发现不了就到了审片环节,而制片人和监审人员在节目审带过程中,若稍一疏忽就进入播出环节了,到时即便发现了错误也无法挽回了。

  另外就是制度不到位,惩罚力度不够。举个例子说,若一名主持人说错一个字,或者采编人员写错一个字,均罚款100元并全台通报批评,那他说错字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因为代价大,自己在工作时就会加倍认真,也会在平常的节目创作中加强学习,出错误的几率就会少许多。

 而制定制度也要从电视台实际情况出发,如播音员或外景记者说错字怎么处罚,记者写稿出现错别字怎么办,后期制作在上字幕中出现打错字的情况又该怎么处理,在监审过程中审片人员没有将错别字检查出来该负什么责任等等。制度到位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心软,要有规必依,如此,错别字现象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频繁出现。

三、电视媒体出现错别字的社会后果

电视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公信力。自电视新闻节目产生以来,其声画结合的媒体传播方式,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身临其境地看到曾经在视线之外发生的新闻镜像,其内容和画面真实、生动,令人信服。也正因为这不可复制的声、画、字的结合,让电视媒体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公信力。相对于报纸、广播电台,包括现在的网络媒体,人们更愿意相信在电视新闻上播出的一切。也正因为电视媒体公信力极强,出现错别字后造成的社会后果也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观众相信电视媒体,是因为电视节目的画面现场感强,有图有声音,令人信服。但在主持人口播过程中,或者屏幕下方,突然出现一错别字,那就让观众有反胃的感觉了,电视的神圣感就打折扣了,其公信力受到挫伤。比如,在一则反映一名小学教师默默无闻坚守偏远教学点的新闻中,“默默无闻”因为大意写成了“默默无蚊”,虽然观众也知道这是编辑记者写错字了,但对于新闻报道的其他内容,你还能确信无疑吗?

其次是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错误的诱导。对于正在成长学习期的孩子来说,电视上的错别字会伤害他们正确学习汉字的兴趣,比如在十堰市人民小学五年级的一次课堂上,有学生把成语“刻舟求剑”写成“咳舟求见”,老师给他纠正,他竟理直气壮地说电视上就这么写的。有位同学在读课文时,把“成吉思汗(寒音)”读成“成吉思汉”,同学们笑她读错了,她竟振振有词地说:“电视主持人就这么读的。”少年儿童是电视的忠实观众,由于掌握的汉字不多,辨别能力差,又正处于长知识阶段,长期接触错别字,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另外是容易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局面,影响正常的交际。我们的汉字是千百年来演变而成的,音形义不容改变,否则将无法理解。如把“清澈见底”写成“清彻见底”,“出类拔萃”写成“出类拔粹”,“黯然销魂”写成“暗然销魂”,把“披星戴月”写成“披星带月”等等,这样写,不但意思全变了,还让观众看得糊涂分不清对错。

  四、改变电视媒体错别字现象的对策

电视节目的播出是一种公众行为,电视字幕中频频出现错别字,有很多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这种现象是对文化的不尊重,事情虽小,却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可能变弱。而对于孩子的影响可能更加严重,他们很可能会被这些错别字误导,也可能在潜意识中形成对社会甚至对自己都不认真的态度。那么该如何预防这种错误的发生呢?笔者认为需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让采编人员意识到错别字的不良后果。在地市级、县级电视台中,许多采编人员对错别字现象不以为然,觉得是小事。他们在潜意识里没有认识到错别字对电视公信力的伤害,没有认识到可能发生的社会后果。所以,电视台相关部门应该通过专门的会议和实际案例来强化采编人员的“不错字”意识,让他们了解到屏幕错字的巨大危害和对自身节目的伤害,从而从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关开始抵制错别字并相互监督直至安全播出。

二是加强对电视采编人员的文化素养培训。文化素质相对低,出现错误发现不了,这是电视出现错别字的主因。电视台应该经常性组织文化知识的学习,甚至开办夜校、周末班等,对常出现错误的字、词等集中请老师讲解,做到采编人员心中有数。另外也要动员员工自己加强知识培训,主持人播音员随身带本小字典常看常学。只有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最大限度防止错别字的发生。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加大处罚力度。记者、主持人、编辑、制片人、监审等各个环节在出现错别字后如何追责,是通报批评还是罚款,是一人担责还是环环担责,应作出规定。拟定了这些制度,所有采编人员都会产生不能错、害怕错的意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减少错别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