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八大家之一:洪洞杜戍盐商董家


洪洞杜戍盐商董家

来源:洪洞文史资料 

永乐堡董家始祖董重仁,约于明朝中叶(1450年前后)由平阳府(今临汾)来到洪洞县杜戍村定居,距今已500余载,繁衍了十五六代,达百余户。

董重仁第四代孙董时秦,因业盐营商家业渐丰,积贮甚多,于是购置了村东里许之土高台一座,面积约3000平方米,四周长约250余米,于台上建宅名永乐堡,迁居堡上。董家通过培养子弟攻读和捐输,有不少人取得了功名。据董氏家谱记载:董时秦的儿子玉璋,字涵美,□赠奉政大夫,候选同知加二级。董玉璋有五子,即瑶、(王录)、瑜、珧、珩。董珩有三子,即有业、修业、发业。董修业系监生,□赠资政大夫,候选同知加一级。董有业兄弟三人分居,分为大宅、二宅、三宅。大宅和二宅仍建于堡上,三弟发业因人口众多,便在堡下西南隅修建了大片院落,称为三宅。

大宅董有业无后,二宅董修业有子得昶,得昶生子名思源。董思源字星海,号静轩,一号笔耕,岁贡生,同治元年(1862年)制科孝谦方正,候选主事,覃恩敕封徵仕郎内阁中书,诰封朝仪大夫、中宪大夫、刑部湖广司郎中加四级,□封通奉大夫、甘肃甘凉兵备道加三级,崇祀乡贤祠。董思源有四子,即文麟、文焕、文灿、文虞。文虞喜居家读书习字,无功名。文麟举进士,字祥甫,号云航,又号鲁斋,道光己酉科(1849年)拔贡,朝考二等,以知县分发甘肃试用,后改就内中书,充本衙门撰文、方略馆校对,钦加员外郎,总司广东司事兼总办秋审处督催所司务厅行走。文焕字尧章,号研秋,又号研樵。成丰壬子科(1852年)举人,丙辰科(1856年)进士,赐同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职检讨,钦加五吕衔。充国史馆校对、方略馆校对、钦加五吕衔加四级。文麟之子维翰亦举进士。由是董家名声大振,人称晋南八大家之一。



董家的权势和财势日盛,永乐堡又大兴土木,先后兴建了四合院5座,书房院3座,并在堡下建有花园一处,面积5亩,马厩3处,总面积约20亩。此外,尚有戏台1座,观戏厅1座,祠堂1座,池塘1处,宝塔两座,石碑坊3个,亭、台、榭、阁相衬,可谓建筑雄伟,布局精巧。此时,董家拥有水旱地各300亩,骡马成群,车辆多乘,其土地除雇用长工耕种一部分外,其余租种于农民。商号有钱庄、典当铺、盐店、杂货铺,并拥有运城盐池股份以及许多市房。仅在运城一地,即有市房半条街之多。董家经营一贯重商轻农,认为生意有拔山之力,故而大力发展商业。对经营人员优薪善待。每年正月各号掌柜交清单时,均要大摆宴席犒劳,并要请名戏一班助兴,耗资可观。家中日常开支专设账房,聘管事先生两三位总管家中一切事务,另有办事人员及杂役多人。家中大小人等都定有月资,按月配发。以小家庭为单位,各房都配有购物折。他们的零用物品,均凭折由账房购买支付银钱,日清月结,从月资中扣除。



家中日常用具应有尽有,若逢婚丧嫁娶之大事,所用上好家具均自行备置齐全,不借赁于他处。每办一桩事,都要用许多时间大力筹备,银钱花用亦多。如清朝末年新辟坟院一座,将许多旧坟移葬于此地。当时人山人海,大闹了一月有余,每日从日出至深夜,所有院庭开饭不断。



董家盛期约延续了200余年,到清朝末年,成年储存压柜白银30余万两。后来有一账房先生提议:“长期放着此巨额白银不用实为可惜,不如将它用于经营,以图生息。”于是董家在运城开设了义隆永钱庄一座。不料由于经营不善,没过几年,除原本外,还亏损了几十万两银子。为了偿还债务,董家停办了许多商号,出卖了许多市房,从此元气大伤,只能维持小康。




(据董家后裔董文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