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厉害的科创板指数来了!成长性超科创50,这些明星公司入选
上交所晚间公告,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将于2022年11月4日正式发布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简称:科创成长指数)。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从科创板市场中选取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等业绩指标增长率较高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据了解,该指数前5大权重股分别为中微公司、派能科技、容百科技、澜起科技和晶科能源,合计权重为35%。指数以2019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成长指数与科创50指数样本权重重合近三分之一,因而同样具备较强的市场代表性,营业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明显高于科创50。从历史模拟数据看,科创成长指数基日以来年化平均收益率和今年以来走势均优于同期的科创50指数。
至此,科创板已有科创成长指数、科创50指数和反映不同行业走势的5个主题指数:科创高装指数、科创新材料指数、科创芯片指数、科创生物医药指数、科创新一代信息技术指数。
首批样本股披露
根据上交所发布的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编制方案,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从科创板上市公司中选取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等业绩指标增长率较高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科创板具有高成长特征的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上交所介绍,科创成长指数定位清晰,以短、中期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速为选股标准,突出成份股的成长能力,与科创50指数的定位形成互补,有效拓宽科创板指数体系覆盖范围。
具体来看,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行业分布方面,聚焦高成长性板块,集中在电力设备、半导体、机械制造和医疗行业,主要成份股方面,前5大权重股分别为中微公司、派能科技、容百科技、澜起科技和晶科能源,合计权重为35%。指数兼具成长性和市场代表性,20只样本过去一年日均市值高于200亿元,权重合计达70.6%,其中大全能源、晶科能源等千亿市值龙头股在列。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成长指数与科创50指数样本权重重合近三分之一,因而同样具备较强的市场代表性,营业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明显高于科创50。从历史模拟数据看,科创成长指数基日以来年化平均收益率和今年以来走势均优于同期的科创50指数。
指数成长性突出
市场人士指出,成长性长期以来是投资者评价和挑选优质企业的重要标准。科创成长指数定位清晰,突出成份股的成长能力。
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开板以来高速发展,硬科技企业云集,本身整体就呈现出显著的成长性。以电力设备、半导体、机械制造、医药医疗为代表的行业占比稳步提升,行业结构特征鲜明,研发支出持续增长,在A股市场各板块中具备更高的创新研发投入力度,高研发投入支持业绩持续增长。
券商中国记者统计,2022年上半年,科创板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5195.01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归母净利润585.58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02.33亿元,同比增长29%。超七成公司营收增长,超五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107家公司净利润增长50%以上。
而科创成长指数更是优中选优。最新一期科创成长指数样本主要分布在储能设备、发电设备、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与设备、医疗器械、通用机械等领域,并体现出高成长和高ROE属性。指数样本公司2022年半年报业绩增长187%,整体ROE水平约15%,高于科创板和A股整体的8.4%和9.1%,整体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1%。目前整体市盈率为33倍(剔除亏损后),处于科创板开市以来的较低水平。
同时,指数样本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86.7%和137.3%;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97.3亿元,同比增长118.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8.1%。
丰富市场投资策略
随着科创板建设稳步推进、证券数量不断扩充,投资者多样化观测及投资需求明显上升,丰富科创板指数体系是顺应市场呼声的必要之举。据了解,此前科创板推出的科创50指数等已经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科创50追踪基金规模达到507亿元,权益类排第6。
事实上,SmartBeta策略指数以长期有效的因子为导向,具有规则化、清晰透明、风格稳定的特点,也是近年来指数领域的主要创新方向之一。截至2021年底,美国SmartBetaETF产品规模合计1.53万亿美元,其中成长策略全市场占比约25%,是最受欢迎的SmartBeta策略之一;境内市场SmartBeta产品处于起步阶段,ETF规模32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发展空间广阔。
有资深市场人士也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作为反映科创板成长板块的细分标尺,科创成长指数推出后将产生三个“有利于”的积极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增加科创板的观测维度,可丰富各类投资者的观测维度及财经媒体的分析维度;有利于服务广大投资者,未来指数产品的发行将为投资者参与科创板发展、分享经济增长提供更丰富的工具,更好满足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需求;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科创成长指数聚焦科创板市场中的高成长公司,引导资源向业绩成长性较高的代表性科创板公司倾斜。
责编:王璐璐
校对:李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