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 - 首页 - 微博


张颂文之前说过一句话:

一个演员成不成,命第一位。

这在建筑工、修车厂、厨师领域就不太成立。

高级技工确实工资高,但也没说比普通工人高出100倍。

文化产品就是这样,边际复制成本太低。

多一份电影拷贝没什么成本,多印一本书,纸张印刷也不花太多钱。

现在互联网上的这些短视频、自媒体作者,多一个人观看甚至成本根本也不增加。

所以这个行业是最容易出现一夜爆红、一夜暴富机会的。

而且和其他产业不一样,文艺、娱乐作品他没有标准。

比如做一台电冰箱,总是还有些制冷、噪音、能耗的客观指标,但一个电影为什么好,专业人士有时候也说不清。

7~8年前进军娱乐圈的资本曾经也是信誓旦旦准备用资本的手法复制成功。

●按照客观规律做的,死在了一个个明明觉得不错、票房和收入扑街的项目上;

●不按规律做的,死在了操纵流量,打造工业化流量明星上;

所以这个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高回报,方差极大产业,不光是演员成不成看命,项目成不成都要看命。

但投资者不可能真的靠瞎蒙投钱。

在众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投资标准里,大IP、大明星算是为数不多能让投资人看明白的逻辑。你和他们说那些题材、剧情、观众需求,看不见摸不着,但本子和人都戳在那里,数据在那里,不懂的人也只能相信这个。

市面上的明星人数有限,想进来的资本又很多,当然就把IP和明星的价格给打上来了。

而且这东西一体两面,预算就那么多,一开始的投资逻辑也都是IP和明星,那其他的也就只能用“草台班子”凑合了。

改写剧本找几个枪手、服化道找个便宜的、宣发直接买量。

资本市场投资人和早期不同,除了卖电影票和卖电视剧收益,还考虑资本市场收益。

有时候,后者还更赚钱,那就更不在乎作品本身的品质了。

在上面这个模式里,你说剩下的那些演员还重要么。。。。。。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说要看观众。

我是很同意的,实际上在短视频开始蚕食影视剧以后,确实有大量电影电视剧观众被分流了。

有的是被“小美、大壮”这类解说分流的,有些是被短视频平台短剧分流的。

经济学咱们老说交易成本,花几十块钱买电影票,也有点开盲盒的意思,但有了小妹大壮、有了各位博主的种草拔草,靠营销忽悠人进电影院、追剧的就越来越难。

短剧的逻辑则是弃剧成本低,观众不需要看完几十分钟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短剧看几分钟不喜欢就可以直接弃了——用户甄别信息的成本比传统影视剧更低。

这也会加剧影视剧行业的内卷。

之前观众群靠着互联网长视频,靠着商业地产商带着大银幕下沉,总人数是增加的。
但这个模式到了头,资本也好、从业者也罢,浑水摸鱼难度越来越大。

靠IP和流量明星这种无脑投的模式就会得到扭转(其实已经开始扭转有2~3年时间了)
另外一端,电视剧和电影的生产体系不断工业化,也是降低演员收入差距的办法。

咱不说体系牛了,拉条狗这剧都能红,但体系牛了,是可以扩大选角范围的。

有些剧,本质是一个大银幕的舞台小品,背后谈不上什么工业化,那只能靠明星刷脸或者剧情本身IP就好。

如果一个剧,从剧本、到服化道、再到特效、继而到宣发,标准化和工业化水平极高,那确实有没有具体一个演员,就相对不那么重要了。

后面这条路有点长,却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当然了,工业化的一个代价,就是美国那种,一个IP反复吃,吃到最后。。。有点吃相难看的意思。

这个玩法,大型企业和投资人收入相对有保证。你说从零开始立一个,那就得认真考虑一下了。

不过这个阶段离咱们还远,毕竟目前正在解决的是“低端工业化生产劣质内容,往观众嘴里塞”问题。

https://weibo.com/mygroups?gid=401961254042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