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 - 首页 - 微博


【培养与问题共存的能力】

最近几次对外沟通,愈发感到,与问题共存,需要强大的心力。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为我们,第一,出现问题后,总想要解决问题,而很少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第二,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总想要快速见效,如果不见效,那么很容易持续地陷在当前的问题里,持续消耗自己。

为什么要敢于与问题共存?其实与其说要敢于,不如说是不得不。

因为很多问题一时半会是没有答案的,反馈并不是立刻能获得的,所以必然会存在一个等待的周期。在这个等待的周期里,我们就不得不与问题共存。

如果不共存会怎么办?我们就更倾向于发动人类底层的心理冲动,用侥幸的方式来糊弄或者掩盖问题。这样,就能快速“见效”了。就像如果解不出答案,那可以糊弄点字数,说不定还能得个卷面分,只是这个方式仅限于考试,现实中适得其反。

如果能做到正视问题、理解现状,并与问题共存。等待问题可以被解决的一天,问题变得迎刃而解,甚至消失不见。

@硅谷王川 曾举过一个啃硬骨头和捏软柿子的例子。啃不下硬骨头,那就捏500个软柿子,捏软柿子不仅有反馈,还能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能力。等500个软柿子捏完,回过头来发现,硬骨头变成了软柿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在共存中等待问题解决的一天,比如牙疼。只是当问题并非当下最棘手的问题时,如果一时半会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下。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https://weibo.com/mygroups?gid=402185322623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