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 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


2岁的墩第一次到大海边,脚丫子都不敢碰沙滩,见人也从不敢打招呼,陌生环境别人10分钟适应了,她半小时还不敢离开我。
而我记忆中的自己,小时候可是特别爱玩水,见人不仅打招呼(确实有被强迫打招呼的情况,后来就习惯了),还能被大人围观时潇洒跳个舞,2岁上幼儿园,适应得很开心。
所以我承认,当时看墩那副慢热、胆小、敏感的样子,我肯定是焦虑的。

家长有焦虑,难免会引发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我当时也做过一些挣扎和引导,但很快发现,那无非都是我难受,她也难受的做法。
后来开始各种学习、看育儿书,逼迫自己接受: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肯定会有跟家长也不太一样的个性,孩子也不是泥人,任家长像造物主一样,随意捏搓成型。一定得放松,让自己看孩子像看待抽盲盒一样,抽到什么盲盒,就要去看到这个盲盒的好处,爱上这个盲盒的独一无二。

不能做到接纳,最终无非还是家长难受,孩子也难受的结果。

所以,墩的【慢热、胆小、敏感】,在我眼中慢慢变成了【观察力强、谨慎周全、敏锐】。
这算是家长的自我洗脑过程吧,当你给孩子换了几个形容词,你就能有意识地看到孩子好的地方,并将孩子的行为代入到这些好的形容词里面。

例如把【慢热】转变为【观察力强】后,
仍是那个一样的行为现象:陌生环境别人10分钟适应了,她半小时还不敢离开我
我跟自己解释时,就变成了:陌生环境,的确需要考虑周全后再行打算,她虽然适应时间长,但是一适应后就十分稳定。一切都建立在足够的观察体验上。只要我有耐心,等她观察足够多,达到自己内心的标准,她之后的发挥会很稳定。
她就像是个起跑线慢半拍,但真跑起来,特果断,特有自己节奏,不会被他人打断的跑步选手。

其他形容词的转变,也带来类似的正向的心路历程。
还是那句话,孩子没有缺点,只有特点——这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话,但如果你这么想的话,能够帮助你以更正面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养育。
特点,是一个较为中性的词,这个词给人带来的感觉,相对不负面,这种小小的不负面,有时候真的就够了。

当你认为孩子是个人,本就有自己的特点,你就不会非要在短时间内,必须让孩子改成这个特点的对立面。
至少你会更有耐心一些。

讲回去墩的情况,自从我接纳了她的那些特点后,自从我认为她有不少的好处后,发现她反而慢慢在变得自信自爱,开朗开心,更愿意尝试各种项目、挑战,愿意和更多的陌生人、陌生孩子、陌生店员对话等等……

会不会是因为她发现自己本来的样子,妈妈也非常的喜欢呀?
她不需要总是否定自己,不需要为了别人的期许而改变,就能得到理解接纳和欣赏,是不是从而建立了一部分的自信呀?
我就这么随便一猜咯。

也许,这也是她慢热的表现——别的孩子在早期就已经显示出的特点,她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她的人生,她需要更多的经历和底气来表露显示更有意思、更勇于向外探索的自己。

慢热的墩,有自己的节奏。

昨天看她在沙池里玩得好疯,连内裤里都灌了沙,又联想起她小时候小脚丫子连沙滩都不敢碰的事儿——有感。

昨天我还跟闺蜜讲,如果两个同龄娃妈聚在一起,的确很容易被这种类似的现象所困扰和焦虑;如果是混龄家长在一起,一个家长来一句“哎呀,长大就好了,你看我娃以前多怕生,现在啥都不怕,孩子是会变的啦“,那焦虑是会少很多的。

反之,如果同龄家长,一个讲:我孩子怕沙子,好像感统有问题,我准备上课了,另一个家长说我孩子也这样!!哪里上课??一起上啊!!
这不就完犊子。。。

啊,我都讲到哪里去了,我真啰嗦……

https://wei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