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微博


1.有关施耐庵的生平流传下来的资料不多,但可以相对确定的有两点,一个是他是张士诚的幕僚,参加过元末起义;一个是施耐庵绝对不是山东人,有可能是杭州、苏州、吴兴、兴化人。

2.施耐庵在张士诚麾下时,担任的是吴用的这个角色,但绝没有吴用之于宋江这么受重用。而施耐庵后来也属于主动离开张士诚,隐居著书。反而有点像公孙胜。

3.写小说,写出好小说的秘诀,另外一位前辈已经告诉我们了,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奈何,古代能写出名著的小说家,看起来基本过得都不怎么好。因为如果施耐庵真能协龙称帝,他也就不写小说了。在古人眼中,小说是小道,是稗官野史,正经人不干这个,写小说就是为了遣怀,就是抒发孤愤。那么小说家,很有可能有一些自我代入。

4.虽然写小说要洞明人情世故,但不代表洞明就要去利用人情世故,能写出好小说的人多少有点不在乎,既虽然懂得,但不愿意弯腰。并且在元末那个时代,大势未明之时,选择陈友谅、张士诚还是朱元璋都不算错。这是个时也命也的事儿,施耐庵的世事洞明足以让他早一步离开张士诚,但却让他也明白,不能再投朱元璋麾下了。

5.《水浒传》有一个地理大BUG,即施耐庵对梁山附近的地理环境描写简直到了胡说八道的程度,但征方腊部分的地理描写、细节描写甚至到了现在还可以照着去旅游,因为那是他生活过的地方。

6.虽然《水浒传》是一部有前代版本的作品,但施耐庵这一版本在整理和写作的时候,也是花了大心血的,他注入一些独属于自己的东西。

7.下面,我开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施耐庵心中不平,对元朝不满,对明朝恐怕也不怎么满。所以他要写一部造反的小说,但他认为这些造反的人是忠义的。不是忠君,是忠于国家、民族和百姓,以及自己的内心(部分人)。

8.但这玩意毕竟高风险,直接自我代入很容易就被人发现然后咔嚓了。甚至还把这种风险写成了浔阳楼宋江写反诗差点丢了性命。所以,施耐庵大概率自我代入的不是梁山,或者梁山中人有部分他自己、他的朋友、他的上级和下属的影子,但被拆分组合得比较散乱了。同时也有前代话本里的人设用来迷人耳目。

9.他真正代入的是方腊阵营。但代入并不意味着赞美,他对方腊的刻画,很可能隐藏着他对张士诚的态度。

10.但因为这种代入,或许是情感上的,或许是态度上的,或许是意难平,或许是反思,就把方腊阵营写得强了。也只有方腊阵营能如此重创梁山,也就从情感上好理解了。

11.至于施耐庵本人到底有没有把自己写进书中,这就不好猜了,一旦陷入如此猜测,就有进行臆测和人身攻击的风险。所以也便止步于此。施耐庵对起义充满兴趣,对方腊阵营的英雄人物充满同情,对梁山一方也是如此。写作《水浒传》时的施耐庵已经充满悲悯的看待自我曾经历过的一切。但人仍然为人,他在书里为自身、为兄弟和朋友们,留下了一丝情感观照。

12.这些人大概就是石宝、邓元觉、庞万春等等吧。其实《水浒传》提出的是一个可能。同样是大师,有鲁智深的可能,也有邓元觉的可能,有花荣的可能,也有庞万春的可能。谁幸运,谁不幸,谁对,谁错,终究是无法一言而论。

13.这是不是又像施耐庵自己了呢,如果他一开始便入了朱元璋的阵营,会不会以刘伯温或李善长为终局呢?很不幸,他没有,很幸运,他没有。

14.没能跟对人的施耐庵,为世人留下一部《水浒传》。而这部书的价值,大过朱元璋无数倍。

某问答网站原问题。《水浒传》明明前期无敌,为何征方腊时,108将死伤70人?

https://weibo.com/mygroups?gid=22101210000982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