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hare - 首页 - 微博


挑战中国,Altasia亚洲供应链替代体。这是《经济学人》新刊给出的对付中国供应链的名词。

英国“经济学人”认为,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14个国家与地区共同构成Altasia(alternative Asian supply chain,亚洲替代供应链),未来数年可能会逐步取代中国大陆,成为全球生产活动重心。这些名单涵盖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尽管区域内没有一个国家地区能单独与中国大陆匹敌,但Altasia合并起来,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从出口额看,Altasia与中国大陆的体量不相上下:2022年9月前的12个月期间,Altasia总计对美出口6340亿美元商品,较中国对美出口总额6140亿美元稍多。这其中,中国大陆最有优势的还是电子产品。
第二是技术劳动力。在25至54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中,Altasia拥有1.6亿,而中国大陆是1.5亿左右。

听上去是一个完美的挑战。但这些组成成员,是一个超级多元化的松散归类。各有各的方向盘,所谓的“合纵术”其实也很难发挥表面上的物理求和作用。
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对接过程。它需要各方有着紧密的接触。它并非是一份采购清单,而是一台忙碌的编织机。中国制造,就在这些千丝万缕的编织中,确立了应对复杂性的优势。
而且,中国全产业门类的优势,隐藏了另外一种能力,就是交叉支撑。消费电子、液晶屏的发展,对光伏行业是有很强的知识溢出。广州先导稀有材料公司,就是在这些领域平行连接。这样的连接有时候是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生物制药在纯化工艺过程中,需要一种纳米级尺寸的微球过滤材料。而苏州纳微公司的生物医药用微球,正在突破一直是美国GE医疗和日本东曹Tosoh的铁桶江山。
而它更早的突破,则是在液晶面板的光电应用微球材料,这又是日本积水化学Sekisui的天下。
这意味着两种不同的行业,中间其实有无数挂钩点。中国过去十年超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与过去20年高速发展的液晶面板,有着共同的技术需求。这使得中国供应链之间的交叉,会有着加强的化学键作用。

中国的生产能力难以被完全取代,《经济学人》也知道这一点,Altasia多元多态的经济体,根本无法如像中国大陆的单一实体的运行效率。更何况,这个体系本身也是依赖大陆作为中枢实现高速运转。

寻找中国供应链以外的替代选项,看上去是很多跨国企业的优先要务。但这种跃跃欲试的行动,兴奋起头,过程却可能很乏味和充满挫折。时间会冷笑一切的热血雄心。还要看未来五年,才知道这种尝试是否失败。

中国制造,则需要找准自己的节奏。在应对表面的挑衅的同时,需要小心专注避开暗礁,保持供应链能力的韧性。形成面向未来五年的供应链效率优势,碾压新兴起的供应链雏苗,是最好的防守武器。

https://weibo.com/mygroups?gid=402299304519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