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 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


“未来这五年,我人生中极好的时光,我是一个美女,我知!但我要做学院里的花魁!”

一个女生,心里的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

其中的“美女”,就是城市性质;“未来五年……学院里的花魁”,在美女的前面增加了“时间(十四五期间)”和“空间(学院里)”,就是“城市定位”了!

城市性质,本质的含义:你是谁!你想做怎样的人!低头做事就行了!

但城市定位呢?暗含了竞争,非要把别人比下去,一定要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彰显自己!

让一个城市过得很不爽的就是“跟别人攀比”,本来挺好的了,日子很舒适,何必那么辛苦呢?但因为人性本如此,总期望踩下别人彰显自己,被人艳羡,似乎才有活着的尊严。

这就是城市规划的本色:每一个城市定位都几乎是一次“捧杀”!我不想这样了!我很舒适啊!何必那么辛苦呢?人生苦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躺平,本是一种看透后的坦荡,也就这样了!何必那么辛苦!但你个人的躺平,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国家看你不爽了,想躺平?没门!便刻意制造社会侧的焦虑,污名化一个躺平但追求自我的人,这便是规划的本质!

城市定位怎样得出来的呢?基于城市职能!

一个城市的职能有很多,仅一两类的产业在这个城市里,但却是为更大的区域(乃至全球)提供了别人很难竞争的产品,人家都心甘情愿地给你送钱,买你的东西或服务,然后……这个城市就不断积累财富。

严格来说,这就是城市的基本职能,也就是产业的区位熵>1的那些门类。在这些门类里工作的人,就是这个城市的“基本人口”。这个城市的税收是靠这些部门的,这些企业就很拽,看中了哪块地就上哪块地!

市长是看着市场的脸色的。城市是靠税收活着的,税收来自于城市基本职能的那些产业门类,这些产业的头部企业也就那么几个老板,市长便总跟老板们喝茶聊天,甚至为那些很大的企业“下跪”也无所谓的。

一个城市总人口100万,被抚养人口(老人+18岁以下的孩子+不想工作的年轻人)50万,还剩50万工作,依照二八定律,其中的20%(10万)是基本人口,40万是服务人口,也就是说40万的就业岗位看似很多,但源头都是来自于城市基本职能中的城市基本劳动人口。

这就是城市精英!其实远不止10%,大体上也就5%左右,他们不断在创业,不断地创造就业岗位,给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人。

工资是国家给你的吗?国家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本质是那些可以下蛋的鸡。鸡的屁股后面的那个小洞每天出来的那个蛋,很高价被别人买走,才是发展的动力!

这些蛋里有很小一部分被政府拿走了,变成了税收,为了社会公平,谓之社会再分配!

每个城市看似热热闹闹,但产业一划拉,谁在为这个城市赚钱就很清晰了;哪些人是这个城市务必要留住的精英,他们是创业者,百万人口的城市也就是那么几万人,但这些人远已经超出了温饱水准,需要更好的文化、包容的氛围以及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制度,他们这样才心安!

因而,城市(政府侧的资金)不得不刻意地营造一些超然的空间,CBD、浓郁的历史文化街区、小资情调的消费空间以及极为绚丽的景观(空间消费所谓的),这些大体上是迎合那些精英的,顺带也让老百姓享受一下!

悖论的是:城市政治又总体上被80%的民意所左右,这部分的民意怎样安抚呢?这是书记的事儿了,看着市长提供的税收,说着一些安抚民意的话,兜住一些基本型的公服也就够了,毕竟这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人力。

一座城市20%的门类是基本职能,20%的人是基本人口,20%的空间是着力营造(用的是城市设计)的,剩下的那些产业、服务人口以及朴实的空间(用的是保障底线的规划管控),是民意,但多只是话语上的安抚。

大庭广众之下,说一些安抚民心的话;关起门来,跟那些大企业家推杯换盏,各种的资源交换……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增长机器(urban growth machine)。

大体上:这就是一座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型城市的运转范式。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宣传口儿说的和闷着头儿做的,都在里面了!

https://wei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