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达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


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
孙昌达
【摘 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今天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极好的发展机遇,将使教育产生重大变革,也对传统的教师职业及教师本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影响和作用,并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构成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为主,结合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视听技术等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技术。近20年来,信息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类获取、传递、存储、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与手段,也正在并将不断地改变着当今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毫无疑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今天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极好的发展机遇,将使教育产生重大变革。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应用,将为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也对传统的教师职业及教师本身的素养构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就信息时代的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进行探讨。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教育,教师为本。教师,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千百年来一直是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出现,是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角色从来没有人怀疑,也没有人改变过。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心人物,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者,即学习者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具体地说,教师将转变为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等等。按照这样的观点,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即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有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有学者认为,现代教师的素养应主要包括: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杰出的教育教学才能;良好的研究学生的能力;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其中“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善于搜集、利用和传播信息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实际上这种能力就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出善于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这是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下,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校园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氛围,将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感的、主动的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就是说,学生的信息素养,一方面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和提高其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师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熟练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可以充实、完善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生动、更具体。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极好的技术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多媒体、互联网)进行各科教学,营造出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助于发展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教育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信息技术将导致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由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变到引导学生学习,最终使学生独立地、自主地获得知识信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大学一致回答: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要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现代的教师正是要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总之,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掌握和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现在已有学者提出了“Web教师”的概念,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一种全新的职业―Web教师将在社会上出现,这是由于未来教育的广泛性、开放性、大众化和网络化等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但在授课方式上与以往不同,在教学方法、师生交流、学习辅导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时尚色彩的职业。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术语,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此后,这个术语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含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1987年,信息学专家布雷维克(P•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表述,提出了学生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其它许多学者和学术团体也陆续对这一术语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它的内涵和外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国外围绕培养信息素养而展开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和课程设计也广泛开展起来,促进了学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的改革。
我国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例如,桑新民教授提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六条标准:(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评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正确与错误,有用与没用);(3)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地、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来看,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综合性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解不断深入,这一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还将继续丰富和扩展。
此外,关于“素养”和“素质”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和区别,不少学者也进行了探讨,至今还存在争论。有人认为,“素养”表示的是素质“养成”或素质的“修养”,强调的是一种文化内涵,而“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发展总水平,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下,宜用“素质“一词。也有不少学者不加区别,一律使用“素质”。另有人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先天形成的自然素质和后天形成的文化素养构成。素养的形成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养,即人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习得到的文化知识、技术才能及行为规范等;二是修养,即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进行自我教育所获取的知识、才能和品德等。因此他们倾向于使用“素养”一词。笔者认为,“素质” 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quality),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diathesis),它也可与“素养”通用。而“素养”则一般是指后天习得的、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知识或技能(accomplishment),如军事素养、科学素养等。当今大力提倡的、人人都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靠学习、训练和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的,不是先天具有的。因此,使用“信息素养”比较科学准确。
如前所述,信息素养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具体来说,它既包括利用传统手段和技术(例如工具书、图书、期刊、报纸等)来获取并利用信息,也包括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来获取和使用信息,甚至还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等。综合各家之言,笔者在这里试对信息素养进行如下概括性描述:信息素养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等方面的观念、意识、知识与能力。
那么,当今社会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如下6条标准:
1. 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观念;
2. 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3. 查询、识别、评价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 存储、处理、提取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5.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表达信息和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6. 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

三、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
根据上面提出的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笔者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信息意识就是人类社会中信息客观状态在大脑中的能动反映。就教师而言,是教师大脑对信息(特别是教育、科研信息)在社会交流系统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功能的认识的反映,它决定教师捕捉、判断、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对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指示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等一系列行为的方向。信息意识能够促使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信息利用效应。凭借自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地发现和掌握新的研究成果、新的论点、新的发明创造,获取并掌握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建立在学科前沿阵地的基础上。
信息意识的形成,主要靠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手段,注意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巨大影响及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信息意识。
2. 信息道德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不仅让人们享受到高科技的便捷与快乐,也产生了涉及人类道德的负面影响,例如病毒的破坏、色情信息的传播、黑客袭击、非法复制等。信息化环境要求教师必须形成信息时代的道德观念,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时候,对社会和他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不健康信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带头使用正版软件。
3. 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系统软件(如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超级解霸等)的基本操作;多媒体的概念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等。
4. 网络知识与技能
主要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构成、功能、特点等);Internet的功能、服务及接入方法;WWW浏览器(如IE、Netscape)的使用;电子邮件工具软件(如Outlook Express)的使用;BBS的功能及使用;FTP的使用;常用搜索引擎(如Yahoo!、搜狐等)的使用;网页制作软件(如Frontpage)的使用。
5.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科研的能力
(1)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AI的概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作用和意义;CAI课件的种类与特点;CAI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方法与技术;用PowerPoint制作课堂演示文稿;借助工具软件开发简单的课件。
(2)计算机辅助教育管理(CAM):个人教学事务管理;学校教学教务管理;用Access建立小型数据库。
(3)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CAR):利用光盘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利用图书馆公共终端进行文献检索;用计算机进行资料和图形处理、科研信息管理、研究报告制作等。
6. 利用网络辅助教学、科研的能力
(1)网络用于教学:利用局域网或广域网进行教学;用浏览器访问教育网站、联机数据库和网上图书馆,浏览、查找或下载教学信息;用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流和学习答疑;用BBS发布信息;利用网络开展学习讨论和在线答疑;利用FTP下载或上传(发布)教学信息;利用搜索引擎(如Yahoo!、搜狐等)进行教学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编写相应课程的脚本,参与课件的开发;用工具软件(如Frontpage)制作网页及网络课件。
(2)网络用于教育教学研究:利用Internet进行文献检索;用电子邮件进行学术交流;用搜索引擎(如Yahoo!、搜狐等)查找网站、检索科研信息;利用网络开展调查研究(如问卷调查);在互联网上发表学术论文。

四、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当今教育科学中技术含量最高、变化最快、竞争最激烈、对教育科学影响最强烈的领域之一,最大限度地动用一切高科技手段发展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美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先进国家,自从美国政府1993年9月提出“NII(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也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行动计划”以来,信息环境和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所有大学和12万所中小学都已上网,30多个部门联合开发了教育资源库,实现了社会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重组和整合,现在正在建设第二代互联网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除美国以外,日本、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也不甘落后,急起直追,除了加紧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还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进行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我国的经济实力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但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已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全国所有的大学和许多中小学都已建成校园网并接入Internet,全国上网用户已突破1700万,教育信息化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6月教育部拟定的《全国现代化远程教育发展规划》绘制了分三个层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蓝图:一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二是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规划和建设中国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库。另外,教育部还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反映了政府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教师应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自己提供的机遇和提出的挑战?这是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不占领这个制高点就不可能在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阵地上取得竞争的胜利。教师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未来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感到深重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自觉地、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主编:《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 刘合群著:《现代教育技能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3] 刘芳主编:《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3月。
[4] 陈钧等编著:《教师获取信息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5]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本质论,《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1期。
[6] 章慧敏: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