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密集讨论了淘... - @阑夕的微博 - 微博


前段时间密集讨论了淘宝(阿里)和B站,后来又在行业群里引发了一个新的话题:平台是否有必要让供给方具有全栈能力?

比如淘宝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商家不但需要做好本职的卖货工作,还得懂流量、懂运营、懂投放、懂转化,否则你在淘宝的游戏规则里就会吃大亏。

所以中后期的阿里生态里涌现出大量的TP(代运营公司),就是为了解决商家全栈能力不足的问题,不是每个卖拖鞋卖水壶的商家都有这么旺盛的学习能力,所以只能委托分工体系,让TP大行其道。

但是TP也是有成本的,成本被层层转嫁的结果,最后就是消费者来买单,从结构上来说也很奇怪,你只是想买一双拖鞋,但实际上你的消费里还包括了给TP发的工资。

拼多多的竞价逻辑是倒过来的,商家出底价,然后拼多多选出价格最低的那个,告诉说你啥都不用管,专心发货就行,流量什么的都由我来解决。

拼多多这么做肯定也会有它的问题,比如商家感到被压榨,或是商品品质出现劣币驱良币的现象,但它在回归商业效率这件事情上,是符合消费者利益的,否则也不会短短几年时间长到如此体量。

(不会真的有人以为拼多多是靠补贴增长到如今让阿里寝食难安的吧?不会吧?)

B站和YouTube也有类似的逻辑对比,B站一直在试图劝说UP主,激励计划救急不救穷,真正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一定是自己去开拓市场接商单。

但这也意味着UP主需要具备的全栈能力,你不光要会做视频,还得横向兼任乙方的职能,知道怎么八面玲珑的把自己卖出去,大的UP主还能养一支商务团队,腰部以及以下的就完全没辙了,所以B站的商单分发非常极端,位于吃肉阶层的UP主强势得不行,喝汤阶层的UP主实际上连汤都没得喝。

YouTube的贴片模式就和拼多多搞逆向竞价是一个道理,你们随便做视频,不需要考虑别的,流量就有广告,账单都是透明的,创作者只需要考虑怎么吸引更多的人点击。

所以你要说YouTube的平均内容质量特别高,也未必见得,尤其是中文内容更是泥沙俱下,为什么盛行听床政治,还不是因为吸引眼球,点进来的人多就来钱快啊,很多在YouTube做严肃内容的也觉得不爽。

但一个是面包多和面包少的矛盾,一个是有面包还是没有面包的矛盾,主次分明,冷暖自知。

杰克马在推新零售的时候做过一个预判,大致意思是电商已经走到了终局,以后的增长只会越来越发力,所以阿里那时四面出击收购卖场,因为线下流量已经比线上流量便宜了。

马总英明一世,却想不到线上流量之所以这么贵,大半原因还不都要归功于他,淘宝和天猫的交易成本那么高,所以适者生存的只有利润足够高的商品,才付得起中间的利差,互联网公司打了一辈子效率革命的仗,到了真的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时候,也就活成了效率的敌人,屠龙者成为巨龙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凡夫俗子无一可以幸免。

我之前也打过一个比方,说2022年以来的小红书,就和2019年的B站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假如2019年有外星人侵略地球,很不凑巧的把包括叔叔在内的所有B站员工都劫持到了飞船上作为人质,从此杳无音信,同时只要B站的服务器还在正常运行,那么到了年底,它的所有流量数据都还会是高速增长的。

所有踩在时代脉搏上的公司还是要慎言终局,宝剑入水猿声远,轻舟已过万重山,任何成功经验都是暂时的。

这几天翻看「芒格之道」,收录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文本,跨越代际的阅读体验非常有意思,可以非常明晰的看到在时间的冲刷下什么算得上是聪明,什么又有资格被称作是智慧。

芒格说他和巴菲特光是了解眼前的情况就已经费尽心力了,跟本没有余力去做长期规划,很多人以为伯克希尔·哈撒韦是遵循了什么宏伟蓝图才能实现如此长时间的复利的,其实根本没有这玩意儿,不是不想,是做不到,但是只要正确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从长远来看,你就不至于错得太过离谱。

「我们唯一做的长期准备,是尽可能的保守,防范大灾难的冲击。我们为可能出现的最恶劣的环境做好准备。长期以来,我们的资产负债表始终非常保守。」

这恰好是一直在赢的人会非常不屑的事情。

https://weibo.com/1560906700/N80HDu0Ud?pagetype=group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