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2024-06-08
完整版《新闻联播》 20240608 21:00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奋力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2.【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全国麦收过七成 丰收有底气;
3.【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内蒙古: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4.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5.5g应用迎来规模化发展;
6.迎端午赏民俗 节日氛围浓;
7.2024年中华龙舟大赛今天开赛;
8.多彩活动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9.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今天预计超2.27亿人次;
10.国内联播快讯:
(1)5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升17.1%;
(2)我国优化完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3)两部门推出12项服务措施助力小微经营主体发展;
(4)公安机关打击整治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 取得阶段性成效;
(5)全国妇联推进“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全覆盖;
(6)超千家展商已签约第七届进博会;
(7)促进入境游 百名欧洲国家旅行商来华考察旅游线路;
(8)2024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幕;
(9)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和美之歌今天开播;
11.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
12.以军称打死多名哈马斯成员 巴武装称在拉法等地袭击以军;
13.俄称击沉乌无人艇 乌称击退俄多次进攻:
(1)普京称俄愿就乌克兰问题基于商定条件和当前现实进行谈判;
(2)法美宣布向乌提供更多援助 俄称将加剧欧洲大陆紧张局势;
14.国际联播快讯:
(1)中国研制的匈塞铁路高速动车组在塞亮相;
(2)热浪席卷美国多地 约2500万人受影响;
15.文化中国行。
(《新闻联播》 20240608 21:00)
1.【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奋力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2.【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全国麦收过七成 丰收有底气;
3.【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内蒙古: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4.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5.5g应用迎来规模化发展;
6.迎端午赏民俗 节日氛围浓;
7.2024年中华龙舟大赛今天开赛;
8.多彩活动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9.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今天预计超2.27亿人次;
10.国内联播快讯:
(1)5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升17.1%;
(2)我国优化完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3)两部门推出12项服务措施助力小微经营主体发展;
(4)公安机关打击整治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 取得阶段性成效;
(5)全国妇联推进“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全覆盖;
(6)超千家展商已签约第七届进博会;
(7)促进入境游 百名欧洲国家旅行商来华考察旅游线路;
(8)2024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幕;
(9)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和美之歌今天开播;
11.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
12.以军称打死多名哈马斯成员 巴武装称在拉法等地袭击以军;
13.俄称击沉乌无人艇 乌称击退俄多次进攻:
(1)普京称俄愿就乌克兰问题基于商定条件和当前现实进行谈判;
(2)法美宣布向乌提供更多援助 俄称将加剧欧洲大陆紧张局势;
14.国际联播快讯:
(1)中国研制的匈塞铁路高速动车组在塞亮相;
(2)热浪席卷美国多地 约2500万人受影响;
15.文化中国行。
(《新闻联播》 20240608 21:00)
新闻联播
2024-06-08
完整版[视频]【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奋力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逾2500年的中国大运河,自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运河文化热随之兴起,沿河民居统一修缮徐徐展开,古桥、古坊交相错落,原生态风貌与现代气息相携相映。
从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良渚遗址到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古丝绸之路,从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纵横四万里的巍巍长城到方寸之间阅览千年的文化瑰宝,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就做好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多次强调要全面加强、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潮州古城察看桥亭、浮桥,眺望韩江两岸风貌时,总书记强调:“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在陕西汉中市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展陈时,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遗产核心区三维实景数据为底板的“数字中轴”,利用前沿科技,对始建于13世纪的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区进行精细还原;基于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以及藏经洞文献制作合成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首次向全球开放;故宫已完成90多万件套馆藏文物数字化,通过开发数字孪生管理平台,搭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探索数字文物在采集、研究、利用、传播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万余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取得重大进展;6.2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出土文物得到修复;13万部(件)古籍数字资源在线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展开。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文物元素串联起文明印记,“中国式浪漫”吸引全球目光。博物馆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数字展览琳琅满目,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文化新业态呈现生机活力;《寻古中国》《何以文明》等文博节目热播。
我国丰富厚重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日益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资源宝库,推动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从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良渚遗址到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古丝绸之路,从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纵横四万里的巍巍长城到方寸之间阅览千年的文化瑰宝,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就做好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多次强调要全面加强、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潮州古城察看桥亭、浮桥,眺望韩江两岸风貌时,总书记强调:“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在陕西汉中市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展陈时,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遗产核心区三维实景数据为底板的“数字中轴”,利用前沿科技,对始建于13世纪的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区进行精细还原;基于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以及藏经洞文献制作合成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首次向全球开放;故宫已完成90多万件套馆藏文物数字化,通过开发数字孪生管理平台,搭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探索数字文物在采集、研究、利用、传播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万余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取得重大进展;6.2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出土文物得到修复;13万部(件)古籍数字资源在线发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展开。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文物元素串联起文明印记,“中国式浪漫”吸引全球目光。博物馆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数字展览琳琅满目,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文化新业态呈现生机活力;《寻古中国》《何以文明》等文博节目热播。
我国丰富厚重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日益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资源宝库,推动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新闻联播
2024-06-08
完整版[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全国麦收过七成 丰收有底气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当前,冬小麦机收正由南向北加快推进,收获进度已过七成,麦收总体进展顺利,夯实了夏粮丰收基础。从5月27日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以来,共有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保障夏收正常作业需求,今年夏收进度比常年要快2到3天。在“中原粮仓”河南,历时15天,8500万亩小麦的收获已基本结束。
从全省730万亩高产示范区的测产情况来看,平均单产在600公斤以上。今年山东小麦面积保持在6000万亩以上,长势是近几年来最好的。在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山东莘县,20万亩小麦制种田陆续迎来收获,可提供优质小麦良种8000万公斤,为小麦的高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成方连片的肥沃土地迎来丰收的同时,在渤海粮仓,种植在盐碱地上的旱碱麦也迎来了喜人的丰收。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敦促、指导各地做好夏粮收购仓容、资金、设备、人员等保障;中储粮集团相关企业近期将在主产区全面增加新季小麦收储规模,助力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从全省730万亩高产示范区的测产情况来看,平均单产在600公斤以上。今年山东小麦面积保持在6000万亩以上,长势是近几年来最好的。在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山东莘县,20万亩小麦制种田陆续迎来收获,可提供优质小麦良种8000万公斤,为小麦的高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成方连片的肥沃土地迎来丰收的同时,在渤海粮仓,种植在盐碱地上的旱碱麦也迎来了喜人的丰收。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敦促、指导各地做好夏粮收购仓容、资金、设备、人员等保障;中储粮集团相关企业近期将在主产区全面增加新季小麦收储规模,助力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请登录后,查看全部新闻联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