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3日星期日新闻联播文字稿完整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各地抢抓农时有序推进夏种夏管;
3.南方多地全力应对灾情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牢固树立纪律意识;
5.各地多举措加快推动工业设备更新;
6.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实施;
7.【文化中国行】保藏版本资源 守护文明根脉;
8.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
9.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总体恢复增长;
10.国内联播快讯:
1)我国完成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最大规模垂直起降飞行试验;
2)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公路环评导则;
3)横琴口岸年客流总量突破1000万人次;
4)成达万高铁全面进入桥梁架设阶段;
5)我国最大海上自营油田累产原油突破1亿吨;
6)“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
7)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
8)黑龙江今年将开展100项文旅特色活动;
9)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今晚播出;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塔读者会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
12.巴媒称以军袭击加沙城 造成至少43人死亡 以军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互相打击对方军事目标;
13.俄称对乌能源设施等目标发动打击 乌称全境限电 欧洲民众举行示威 反对北约国家升级俄乌冲突;
14.国际联播快讯:
1)也门胡塞武装称在红海袭击美军航母;
2)加拿大多地林火频发。
新闻联播》 20240623 19:00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和改革举措,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科学指引、注入强大动力。他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按照总书记的部署,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形成近中远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编制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形成了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新格局。
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蛟龙入海、悟空问天、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嫦娥六号将实现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我国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中国天眼”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量子信息、铁基超导等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按下深化改革的快进键。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日益坚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完善。
从奔驰在神州大地的复兴号高铁,到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卫星,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推动。修订《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一批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60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15万亿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人才创新活力被激发释放。近年来,我国接续部署开展三轮减负专项行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需填报的表格由57张精简为11张,精简比例达到80%。
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释放创新活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十年攻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部署的各项任务全面推进,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贡献持续提升,中国正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各地抢抓农时,推动夏种、夏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眼下,江苏进入水稻栽插期,今年,全省预计种植水稻3337万亩。在海安市的高标准农田里,当地引进了新型插秧机械,运用钵苗摆栽技术,实现秧苗入田即正常生长,而此前普通插秧机栽插的秧苗,大概需要5—7天后才能在大田里成活。
兴化市,当地组建的“为农服务队”配备了各类农业机械,为种植户提供育秧、插秧等全流程托管服务,效率提升的同时,栽插成本降低不少。浙江夏种工作陆续展开,单季晚稻播种率超七成。在桐庐,水稻田上无人机齐头并进播撒水稻种子,五台无人机一天能播种700多亩土地。
面对皖北持续高温天气,安徽宿州采取用播种机直接播种水稻种子,然后再进行灌水保墒,促进水稻发芽、出苗的方式,确保夏种质量和进度。这种方式不需要提前抽水泡田,可以节约30%—40%的水资源。各地夏管也在有序推进。
在黑龙江嫩江,正在进行大面积玉米施肥作业。今年,各大农场通过为农机搭载智能控制系统,在驾驶室内就能调整翻地施肥的深度,提高效率、标准统一,保证土壤墒情适宜、农作物营养充足,方便后续管理。在吉林大安市的5万亩盐碱地水稻种植基地,改良技术人员正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施肥作业,助力盐碱地稳产增产。
今年,全省通过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扩大农业生产空间,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提高50万亩以上。


请登录后,查看全部新闻联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