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2日星期六新闻联播文字稿完整版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好宁夏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2.【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保护海洋生态 建设美丽中国;
3.丁薛祥访问卢森堡并出席第二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
4.【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5.【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冲锋在前 防汛救灾一线诠释初心使命;
6.我国零售市场经营持续向好;
7.国内联播快讯:
1)今年前5个月长三角区域外贸进出口总值超6万亿元;
2)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闭幕;
3)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货物突破40万标箱;
4)一批重点项目在南京签约 总投资额近千亿元;
5)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提供岗位1300多万个;
6)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合作达成5项重要成果;
7)中法天文卫星今天成功发射;
8)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道路运输试运行活动今天启动;
8.“2024·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在哈萨克斯坦举行;
9.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加沙地带办事处遭袭 22人死亡 以军与黎真主党武装冲突持续;
10.国际联播快讯:
1)俄称发起大规模打击 乌称抵御俄军进攻;
2)美国阿肯色州发生枪击 致3死10伤。
新闻联播》 20240622 19:00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奋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型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详细了解社区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开展邻里活动和便民惠民服务等情况。他指出,要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服务老百姓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在社区活动室,总书记观看居民剪纸创作、舞蹈排练。
总书记同大家亲切交流,鼓励退休居民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近年来,银川市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提升、服务“一老一小”重点群众,民生支出占到了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以上。在居民赵守成家中,总书记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为他们的幸福生活点赞。
总书记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各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是我的牵挂。在社区广场,居民们看见总书记来了,纷纷围拢过来,热烈鼓掌欢迎。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
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宁夏将重点做好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10个方面35件民生实事。
实施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建设美丽乡村。宁夏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独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宁夏正紧盯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精耕细作,持续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为宁夏进一步提高内陆开放水平指明方向。现在,宁夏已常态化运行银川天津港、青岛港的铁海联运班列,国际经贸领域拓展到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和全境列入“三北”工程范围的省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的生态环境,是宁夏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要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站在新的起点,宁夏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好宁夏篇章。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沿海省份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海洋资源,创新海洋绿色发展路径,像对待生命一样守护碧海蓝天。
这里是海南三亚的一处珊瑚礁生态修复现场,工作人员潜入海底,将培育的珊瑚枝移植到珊瑚种植礁或自然礁盘上,再通过精心养护来提升珊瑚数量,他们说这是在海底“植树造林”。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海洋强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从渤海之滨到南海岛屿,从港口码头到海岸绿道,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沿海各地。他指出,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保护海洋,我国出台《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将美丽海湾建设重点推进范围从50个扩大到110余个。
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发布了《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和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沿海各地加强治理、系统保护、科学修复,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5万平方千米,组织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红树林保护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树立了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生态修复样本。“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福建厦门,近岸海域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
依靠智慧海上环卫系统,保洁人员能在茫茫大海上及时发现海漂垃圾并快速处理。一个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成就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辽宁锦州大凌河口滨海湿地控污净海,广袤的芦苇荡与壮美的“红海滩”相映生辉、美轮美奂。
河北秦皇岛七里海潟湖退养还海,再现“碧海斜阳远,群鸟桂月长”的景观。天津滨海新区陆海联防联治,打造水清岸绿、鱼鸥翔集的美丽海湾。以科技创新支撑海洋生态保护。
上海完善海洋观测系统数据共享机制,9个海洋观测站点纳入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浙江宁波梅山湾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布赤潮大数据预警平台、水安全应急处理预案等多项科研成果,形成“科技借力、科学治理”的海洋生态保护新模式。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千米,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
我国红树林总面积292.09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请登录后,查看全部新闻联播内容。